|
徐书振徐书振,1952年生,长垣县大车集人。国家级烹饪专业评委,中国烹饪协会会员,中国烹饪大师,新乡市七、八、九、十届人大代表。曾多次担任省、市和全国烹饪大赛评委,多次被评选为省、市劳动模范,荣获新乡市“五一劳动奖章”和全国“新长征突击手”称号。现任长垣烹饪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。 一 1970年夏,徐书振被长垣县饮食公司招工录用,开始步入烹饪王国的大门。先是在长垣车马店集中培训三天,然后被分配到长垣最大的饭店——工农兵饭店。从此,一位烹饪大师的成长之路便从这里开始。 对于一个农村孩子来说,拥有一份正式的工作是莫大的荣幸。徐书振欢喜满怀。他回想起自己苦难的过去,感到是那样的满足和兴奋:他幼时曾得了一场大病,家里没有钱去治。父母说看这孩子的命吧。没想到折腾了几个月,他终于熬了过来。大病好了,由于缺吃少喝,九个月后才会下床走路。刚刚要上学的他,突然又染上了疟疾,躺在床上昏昏沉沉又是几个月。村里人都说他是“大命人”。看着身体单薄瘦弱的他,父亲说:“咱不图大富大贵,但求有碗饭吃。” 参加了三天培训后,徐书振知道他们这批人是代培工人,即为外地代理培养的厨师。他告诉父亲,今后不但有碗饭吃,而且还有机会进入中央机关和高级宾馆。于是,他决心扑下身子,好好学艺。 为了使代培工技术全面,饭店将他们按行当进行细化培养。徐书振首先分到了餐厅。工作内容是引导客人就餐、清理餐桌、刷洗碗筷、早晚打扫大厅和雅间。当时的餐厅内是方桌长凳,每桌四条凳子,坐八人。雅间是每桌八张椅子,桌上还放有台布。虽然餐厅的活很脏很累,但他为了这份工作,还是比较乐意干的。餐厅的16人中,数他上班最早。别人早晨6点上班,他却5点先到。待大家都上班时,大厅早已干干净净,桌凳摆放的规规矩矩。餐厅的活干完,他就到后厨择菜、洗菜、和煤、抬煤,脏活累活抢着干。领导和师傅们都夸他勤快。 到了晚上,他主动给几位师傅磨刀。磨刀是个技术活,磨得好的刀用起来比较顺,十分锋利。师傅给他认真地讲了磨刀的诀窍。就这样徐书振坚持每天晚上给师傅磨刀,一直坚持到师傅们退休(大约七年的时间)。三个月的餐厅服务,在光荣榜上,他的小红旗升的最高。 十月份后,徐书振分到了面点房,面点房共6人,虽然所做的品种不多,仅为馒头、包子、豆沙包,但是供应量很大。当时面点房有个顺口溜:不紧不慢,三天见万。就是说面点房三天要用一万斤的面粉,其中每天要完成三千斤面的馒头,二百斤面的肉包子和一百多斤面的豆沙包。他们常常凌晨三点钟起床上班,晚上六点钟下班。刚开始时,他两腿发软,早上起床睁不开双眼,但是,他硬是坚持了下来,再苦再累不喊一声,不管时间再晚,他也不忘给师傅们去磨刀。年底,大家评选模范时,徐书振得票最多。 从面点房轮到了后厨学切配。他先干自己力所能及的活,不懂就问,见什么干什么,一会儿也不闲。饭店每天要销二十头猪以上,从开肉、分档、出骨、粗加工、细加工,都得手工操作,需要很大的工作量。老师傅们累了,他就从老师手里要过刀,学着老师的加工方法进行操作。不长时间,他就掌握了猪、鸡的出骨,鱼的扩解等技术要领。一头猪的出骨过程,他仅用10分钟就可以全部完成,并做到骨不带肉,肉不带骨。 厨房切配工作繁杂,每一种菜品从初步加工、细加工,到配料,有许多环节。每个环节都有很高的技术性。品种多,工作量大,须把好每道加工关。“只有用心的人,才能干好勤行”,老师的教导,他从此铭记在心。 最后的培训学习是上灶台,徐书振是个有心人,他知道做好一件事情,都需一个过程。不会炒菜上不了灶,他就帮老师打下手,减少师傅的工作量。他先是把下火、上火做好。上世纪七十年代,炒菜都是煤火,会使火的,火力相当旺,不会用火的,火没有力。火力的旺不旺,与下火、上火有很大关系。师傅给他讲做人心要实,用火心要虚,即炉堂内要使空气流通,有足够的氧气火力才旺。就这样,经过一段的认真学习,他简单的菜品可以上灶掌勺了,如荤素大烩菜、奶汤炖折骨肉、翻身鸡蛋汤、肉片连汤等,包括软烧豆腐、炒辣子鸡丁,他也做得十分出色。 经过半年多的培训,徐书振掌握了基本的烹饪技术,更重要的是,他懂得了一个厨师本身的内涵。 二 最使徐书振难以忘怀的两位老师是刘国正和侯瑞轩。 刘国正老师的一道烧广肚,使他学到了刘大师对技术精益求精,无私奉献的厨艺和厨德。实际操作的菜谱上,有一道烧广肚。刘国正老师为了提前炸好广肚,不顾年迈体衰,整整一夜没睡。在这漫长的一夜中,刘国正向他详细讲解了有关广肚的相关知识,包括广肚的种类、产地、质量等次的鉴别。刘国正老师先将广肚放温油内浸软,然后用刀剁成条状,再将每条的厚度裁开,再放温油内浸炸。在保持油温不升不降的情况下,大约进行了六个小时。然后放在大约180度的热油中激炸,待完全涨起后,上面用一个铁篦压住,使广肚完全淹没在热油中。大约一个小时后,捞出一块广肚,通过判断轻重的方式,用筷子去扎,然后放在热水中浸泡,确定广肚完全涨发好了,从油锅中捞出,经过空油后,放入温水中,上边用盘扣住,进行吸水回软。数分钟后,整个广肚发软,并具有弹性时,刘国正老师用面粉洗出广肚内所含油的成份,只见广肚色白如雪,暄软如棉,然后用刀改成坡刀大片,又放在水盆中泡住…… 一夜没合眼的刘大师,精神依然是饱满矍铄。他边做边讲,一点也不保留,将自己烧广肚的全部经验以及每个细节都讲得十分仔细。刘大师高超的技艺和对技术精益求精、不吝教的高尚品德,使大家感动万分。更使徐书振受用一生。 学习培训期间,适逢侯瑞轩老师回家休假。侯大师原本是七天假期,光在饭店授课和示范菜肴制作就占用了六天。下午教做菜点,晚上讲授制作程序、方法、特点、要领,共教授了30道菜点,东西南北地方风味菜均有。除此之外,还有侯大师独创的“凤凰蛋”等。 这些天,徐书振感到十分充实,他每天都在莫名的亢奋与激动中度过。他不但详细记下了所学的真经,而且还面对面地与大师沟通。两位大师十分器重他,常常手把手传授厨艺。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师徒情谊。徐书振的烹饪技艺也得到快速的精进。 三 徐书振的表现,引起了商业局领导的注意。培训结束后,局领导调其到商业局当通信员。徐书振开始坚决不同意,后来领导从工作上,个人前途上反复劝导,他在无奈之下,只好从命。 他从厨好像是命中注定。离开了饭店,听不到刀砧声响,徐书振心中很郁闷。一周之后,他决心重回饭店。他托人给领导说情,领导以局长会议商定的没法变为由,予以拒绝。对于徐书振的离去,刘国正老师深为惋惜,他知道这是个好苗子,在厨艺上发展定会很有前途的。当听说徐书振想回来未果之时,刘大师亲自出马了,他费了很多口舌,终于做通了工作。多亏了刘国正先生,不然的话,烹饪界就会因少了一位大师而黯然失色。 徐书振又站在了灶台边,重掌炒勺,刘国正老师对他的痴迷于厨艺,十分感动。逢人就说:徐书振必成大器。回到饭店,他虚心请教,刻苦努力学习,很快成了一个小大厨。店里推荐他参加各种比赛,他都榜上有名。那个年代,岗位练兵抓得很紧,他经常到安阳地区参加技术表演赛,如“活鱼活吃”、“活鸡快吃”、“一鸡多吃”、“20秒炒肉丝”等,通过参加比赛表演,他的各项技能都有了很大提高。 到了1975年时,徐书振在长垣餐饮行业已经小有名气了。大小饭店经营的各种菜点均由他做售价。他将主食的毛利率控制25%―27%,菜品的毛利率控制在29%―35%,山珍海味的毛利率控制在50%左右。许多人也许还不知道长垣县餐饮的利率,当时一直是“徐氏价格”。1975年,徐书振当选为长垣县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,这是人民给予这位年轻厨师的最大荣誉。 四 1978年,河南省举行了首次厨师考试。徐书振同王守献、董学亮一起参加了应试。全省共有48人参试,理论考试设在开封宋都宾馆,实操作分设在三个城市。考场管理很严,考场内外都有武警把守。实际操作考试是每人12道菜,时间为两个半小时。其中一道冷拼,要求双拼馒头盘,城墙垛盘、扇面盘或像形花色拼盘均可。他用酱牛肉和油激黄瓜拼了个馒头盘,一道海味菜是扒鱼翅,山珍菜是烧猴头。每道菜品要求用不同的方法、不同的原料、不同的特点。 在考场上,徐书振沉着冷静,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完成了任务。徐书振后来回忆道:那是多少年来的第一次考厨师,也是他入厨以来见到最庄严的场面。当时的《河南日报》在头版发布了厨师考核晋级的消息。省政府专门为他们过关晋级的人召开了隆重的表彰大会,他们披红戴花游走了郑州市的好几条主要街道。回来之后,安阳火车站站台上人们敲锣打鼓迎接他们,六里长的解放大道上两边都是欢迎的队伍。看到这样的场面,徐书振眼睛湿润了,他深深地感受到了新时代厨师的价值,他更加坚定了弘扬中国烹饪文化的决心和信心。 三级厨师的晋级,使他看到了做厨师的光明前景,也看到了与别人技术上的差距。为了缩短差距,徐书振一方面刻苦读书,提高自己的烹饪理论知识,另一方面走出去访师寻友,充实自己。 1982年,他晋升为二级厨师﹔ 1985年,晋升为一级厨师; 1987年,通过河南省第一次烹饪大赛,晋升为特级厨师﹔ 1994年,晋升为技师; 2002年,晋升为高级技师; 2003年,获得河南烹饪大师称号; 2006年,获得中国烹饪大师称号; 2007年, 获得河南省烹饪贡献奖; 2009年,获得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; 2012年,获得中华金厨奖。 五 1982年以来,徐书振先后任长垣县烹饪学校校长、长垣县博大烹饪学校副校长、长垣烹饪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,专职从事烹饪教学工作。在扎实的烹饪功底上,他深入学习和钻研烹饪理论,写出读书笔记三十多万字,自编教材二十多万字,为国家培养输送青年厨师10000多名,分布在全国各地和世界上20多个国家和地区,在省、国家和国际烹饪大赛上披金挂银的优秀厨师比比皆是,还有相当一部分已成长为烹饪界的栋梁,如樊胜武、付兵、成国富、侯永强等都是他培养出来的高材生。他为厨师之乡的烹饪事业后继有人,为中国烹饪文化的繁荣昌盛做出了突出的贡献,不愧为一位辛勤的烹饪园丁。 徐书振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,还多次应聘省内高级厨师培训班理论讲师及烹饪实践指导老师。他那深入浅出的授课模式,受到主办单位和广大学员的较高评价。无论在烹饪学校或高培班上,他都能理论联系实际,决不空洞说教,令学员深受启发。如1991年在河南省高培班上,他向学员演示“蒲棒肉”、“珍珠豆腐”、“麒麟送子”、“雪月鱼卷”等创新菜,无论色、香、味、形都不落俗套,使学员在理论联系实际和改革创新理念上深受启迪。 徐书振的代表作很多,如“烧上中下”、“霜打馍”、“竹荪扣鲍脯”、“琥珀冬瓜”、“红油鞭花”等均被载入中国名菜、华夏名菜、创新豫菜大典。“梅竹管廷”、“扒广鲍”被评为河南名菜,“翡翠绣球鱼翅”、“龙胎凤子”、“六顺管廷”在中国(长垣)厨师之乡国际美食节上荣获特别金奖。由他设计并参与制作的长垣风情宴,在河南省第二次烹饪大赛上,被评为风情宴之首。 徐书振不愧为一个优秀的餐饮文化和烹饪实践教育工作者,他的事迹不仅在《中国教育报》上曾以“厨师的摇篮”为题作过专题报道,还分别载入1995年中国大百科全书《专家传》和2000年河南省《高级人才库》等书。 |